索 引 号: | 013101089/2020-109574 | 主题分类: | 国民经济管理、国有资产监管 |
组配分类: |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| 体裁分类: | 报告 |
发布机构: | 火博体育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| 生成日期: | 2020-10-29 |
生效日期: | 废止日期: | ||
信息名称: | 2020年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| ||
文 号: | 关 键 词: | 目标任务;城乡;发展;改革;实体经济;开工;宁宣;医疗器械;地区生产总值;公共服务水平 | |
内容概览: | |||
在线链接地址: | |||
文件下载: | |||
2020年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
今年以来,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及年初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,全区上下坚持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两手抓,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,大力实施“六大工程”,切实抓好“六稳”、抓牢“六保”、抓实“四新”,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持续向稳向好。上半年,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7.1亿元、增长0.5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.1亿元、增长3.4%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、增长7.5%,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52元、增长3.1%,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.8%、2.2%。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。
一、产业基础持续夯实。工业经济发挥“压舱石”作用,全区在统27个行业中15个行业实现正增长,增长面为55.6%,1-6月高端智能制造、节能环保新材料、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同比上升11.1%、3.4%、1.8%,上半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.8%、工业投资增长10.3%。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,1-6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2.5亿元、增长11.7%;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7家,建筑业总产值完成160.1亿元、增长2.1%,规上交通运输服务业营收完成8.2亿元、增长2.8%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完成2.8亿元、增长7.6%;金融业发展有力,1-6月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1195.4亿元、增长19.4%。农业发展质效提升,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加快推进,落实池塘生态化改造2000亩;稳定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,水稻种植面积达11万亩、新建万头以上规模猪场2个;新型农业产业经济主体培育壮大,新增江苏股交所农业板挂牌上市农业龙头企业4家、新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个。
二、创新驱动提质提效。科创载体加快建设,省医疗器械检验所高淳分所正式开工,江苏医疗器械大数据中心签约落户,实体化运作南京高职园、现代农业产业园,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开工建设、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体封顶,农业园绿色养殖中心、科创中心基本建成。高端人才加速集聚,推进161名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,征集创新型企业家申报信息5条,申报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8项、省引智计划3项,积极开展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申报工作,组织20家落户人才企业申报2020年度省“双创计划”,28人入选第二批省乡土人才“三带计划”,入选人数位列全市第一。创新要素不断凝聚。精心举办创新周系列主题活动,加快落实“两落地一融合”工作,上半年签约新型研发机构1个,5家已备案新型研发机构新增孵化引进企业52家、在研在孵项目15个,完成进度104%,上半年新增企业市场主体2763户,同比增长20.3%。推进“再造劳动力优势十项行动计划”,上半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45人,大学生就业人数完成2309人。
三、发展动能激活壮大。“四新”项目蓄积动能,建立健全“一对一”跟踪项目服务体系,进一步理顺指挥机制、调度机制、传导机制,推动市区两级274个“四新”项目顺利实施,建成5G基站275个。上半年新增“四上”企业46家、新增投资单位44个,约占全市23%,新增“四上”单位在全市领先。重大项目扎实推进,开展2次重点项目攻坚“双亮”活动,1-6月,11个省市重大项目全部开工,完成投资36.8亿元、占年计划的57.8%;105个区重点产业项目开工92个、开工率87.6%,完成投资76.6亿元、占年计划的48.6%,项目开工率、申报投资进度均超预期。招商引资克难奋进,举办火博体育 “四新”行动1+2政策发布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,开展首轮招商引资“百日竞赛”,推进“云洽谈”“云招商”,1-6月,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4个、协议投资额359.3亿元,成功签约智微格半导体、比克电池两个50亿元项目,获2020年二季度市招商工作擂台赛“目标任务进度奖”,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0.2%,位列全市第一,提前半年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。
四、城乡融合步伐加快。路网体系日趋完善,宁宣黄高铁、宁杭高铁二通道、宁广高速等一系列交通项目正在加快规划对接;溧高高速高淳段路面工程全面开展,宁宣高速全线路基已进场施工,省道360高淳西段改扩建全线已建成通车,固城作业区岸线已获交通部批复,环湖线花山大桥主墩承台全部浇筑完成,北岭路西延及跨官溪河桥梁序时推进,城乡交通体系逐渐完善。城乡生活品质提升,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,建成的日处理50吨餐厨废弃物终端处理设施正式投入运行,城市3个居民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先行先试,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开工在建;加快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上半年完成农村新改建厕所321座;全区城乡供水入户率实现100%,实现从供“合格水”向“优质水”的历史性转变。城乡文体设施有序升级,完成8片足球场地建设,开发区、砖墙镇体育公园加快推进,5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被确定为省“十百千”示范创建点。乡村振兴稳步推进,集中开展乡村振兴“双亮”行动,省级特色田园乡村、市级美丽乡村和小茅山田园综合体加快建设,淳青生态观光茶旅成为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,东坝街道三条垄田园慢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,“万企联万村、共走振兴路”行动达成村企对接项目26个。
五、综合改革深化推进。重点改革稳步实施,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、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;深化开发区“高新区”体制机制改革,完成慢管会全员聘任制改革;我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获得省政府批复,水上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组建成立,在全市率先实现镇域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;街镇集成改革通过市级评估,砖墙、桠溪20个行政村合村并居试点顺利完成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,深入实施营商专线、“六项承诺”等工作机制,积极探索推行营商环境区领导直通车、企业家营商环境监督员等制度,行政权力事项全程不见面率达到96.5%,“24小时不打烊”“一件事一次办”等制度广受好评。制度改革取得成效,制定出台支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意见,支持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强,制定精准支持企业与产业发展若干意见,以政策推动产业要素聚集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。
六、生态环境切实改善。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,实施主城区雨污分流建设及养护和镇街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程,梳理排查V类及以下水体1707个,全面落实V类水治理举措,年内全面消除V类水,落蓬湾断面等9个市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标,固城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及以上。大气环境明显改善,全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161天,优良率为88.5%,同比上升16.7个百分点;PM2.5平均浓度为34.7ug/m³,同比下降28.6个百分点;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为100ug/m³,同比下降7.4个百分点。对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12件、省级环保督察交办的8件环境信访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和销号工作。生态系统加快恢复,积极探索全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深入实施固城湖退圩还湖、耕地轮作休耕等项目,省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已完成游子山-花山生态涵养区成片造林及森林抚育等3项,66个子项中已完成24项,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专项行动正在加快推进。
七、民生福祉不断增进。积极促进就业创业,新增城镇就业7875人,实现再就业784人,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1490人次,核发43家企业以工代训补贴1182人,组织455名职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补贴76万元,核发就业创业、吸纳用工、以工代训等各类援企稳岗补贴4600多万元。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,10类35项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,引进南师附中、芳草园小学、鼓楼幼儿园等优质教育资源,省淳中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、湖滨高级中学寄宿制改革加快推进,东坝小学主体竣工。区人民医院成为国家卫健委“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”,鼓楼医院与区人民医院紧密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,中医院成为市中医院高淳分院,建成养老床位4959张、2A级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0家,全市首家区级养老服务综合中心正式启用。社会环境和谐稳定,结合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,深入实施27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,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;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实施网格化社会治理,开展风险防范化解12个专项行动,探索“信访超市”建设,我区成为全国信访工作“三无”区。
从总体上看,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举措稳步推进,但受疫情、汛情影响暴露出不少问题,主要表现在: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,受疫情影响,全区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负增长,二季度增幅与全年目标任务差距较大。二是产业发展动能不足,实体经济总量不大、质量不高的现状尚未彻底改变,带动能力强、规模效益优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,百亿级项目还未突破,部分结转项目仍未开工。三是要素制约依然存在,征地拆迁难、建设用地规模空间与指标紧缺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,影响了项目的推进进程,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。四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,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,特别是优质教育、医疗、文化等资源供给不均衡,就学、就医、就业等方面的群众满意度仍需进一步提升。对此,我们要加强研究,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。
下半年,全区上下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,聚焦区人代会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,坚持“六稳”、确保“六保”、抓实“四新”,坚持问题导向,进一步突出提质增效,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,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加快培育优质龙头企业,促进现代农业高效发展;进一步突出项目建设,持续深化招商引资,在发展速度、质态、成效上求突破;进一步突出改革创新,着力拓展改革深度,加快提升创新驱动力,更高层次推进城乡融合;进一步突出城乡均衡化发展,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,推进宁宣黄高铁、宁杭高铁二通道、宁广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;进一步突出民生供给,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,提高公共服务水平,优化社会治理水平,力争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。